你的工作超能力是什么?
核心思想(一句话搞定)
- 想找到一份你真心喜欢的工作,光知道自己擅长什么还不够哦!更重要的是,你要搞清楚到底是什么东西在激励着你,让你有动力。
几个关键点
- 公司们还没搞明白: 很多公司都还停留在老观念里,以为每个员工都只想着升职加薪,职位越好越棒。
- 没有所谓的“普通人”: 实际上,大家对工作的期望可太不一样了——有的人想把一门手艺练到炉火纯青,有的人想帮助别人,还有的人呢,只是觉得工作是挣钱来支持自己兴趣爱好的一种方式罢了。
- 六种工作“人格”: 根据一项超大规模的研究,演讲者说,人们的工作动力可以分成六大类,他把它们叫做“原型”(你可以理解成工作中的性格类型)。
- 不同世代的人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你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所有年轻人(Z世代)都想要一样的东西,或者所有老员工都想要另一样东西;真正重要的是他们每个人各自的动力。
- 有趣的事实和关键数据:
- 事实: 到这个十年结束的时候,超过55岁的人将承担超过1.5亿个工作岗位。
- 事实: 最大的工作“原型”是操作者(他们把工作看作是达成目的的手段),占员工总数的24%。
- 事实: 最小的原型是开拓者(他们想改变世界),只占员工总数的10%。
重要引述,为你解读
引述: "> ...这真是个谜,为什么我们没有把同样的思考方式用在员工身上呢?为什么那些卖给我们产品的公司……比我们真正工作的公司更了解我们的动力呢?"
- 这是什么意思? 很奇怪吧,像抖音(TikTok)和谷歌这样的公司,清清楚楚地知道我们喜欢看什么视频,喜欢什么产品,但是我们把生命三分之一时间都花在里面的公司,却常常对什么能真正点燃我们对工作的热情一无所知。
- 为什么这很重要? 这说明在职场上,大家普遍存在一个巨大的盲区。如果公司能像了解客户一样了解自己的员工,他们就能创造出让大家更有成就感、更满足的工作。
引述: "> ...结果发现,原来“每个人都只想着不断往上爬,爬上公司那油腻腻的晋升阶梯”这种说法,从头到尾就是个谎言。"
- 这是什么意思? 那种老掉牙的想法,认为每个人的人生目标就是不断地升职、升职、再升职,对于现在的大多数人来说,根本就不是真的。
- 为什么这很重要? 这可是个好消息!这意味着你不用非得走上那条唯一的、狭窄的“成功”之路。成功对每个人来说都可以是不同的样子,可以是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可以是帮助你的团队,也可以是拥有一份能让你在工作之余享受美好生活的工作。
核心论点(为什么会这样?)
- 首先,作者认为公司管理员工的方式已经彻底过时了。他们用来升职和评估的那些制度,是为50年前那种“普通员工”设计的,可现在这种“普通员工”已经不存在了。
- 接着,他用一项在全球近5万人中进行的超大规模研究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项研究证明,人们的工作动力是截然不同的,可以被归类成六种清晰的模式,也就是“原型”。
- 最后,他指出,现在这么多不同世代的人一起工作,再做那些笼统的假设(比如“所有Z世代员工都很懒”)就毫无意义了。更聪明的方法是理解每个人各自的内在驱动力。
让你思考的问题
- 问: 演讲者提到了六种“原型”,它们分别是什么?
答: 文章里简单介绍了下:
- 奉献者: 他们的动力是帮助别人成功。
- 操作者: 把工作看作是达成目的的手段;他们看重稳定。
- 匠人: 热爱精通某项特定的手艺或技能。
- 探索者: 渴望自由,总想尝试新事物。
- 奋斗者: 被成功、地位和认可所激励。
- 开拓者: 他们的使命是用大创意改变世界。
问: 你的工作“类型”会随着人生阶段改变吗?
答: 是的,当然会!文章说,虽然有些人一辈子都保持同一种类型,但很多人会不断发展变化。一个常见的轨迹是,年轻人时可能是个“奋斗者”(专注于成功),年纪大了以后就变成了“奉献者”(专注于指导别人)或者“匠人”(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
问: 公司在对待这些原型时,犯的最大错误是什么?
- 答: 文章说,大多数公司无意中把整个系统都设计成了只奖励一种类型的人:那就是“奋斗者”。这会让其他类型的工作者感到自己被忽视、不被重视,即使他们做出了非常棒的工作。
为什么这很重要?接下来怎么办?
- 为什么你应该关心? 当你开始思考大学和未来的工作时,这个知识点超级有用!搞清楚什么才是真正驱动你的东西,能帮你选择一份让你充满活力、感到开心的职业,而不仅仅是能付账单或者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很棒的工作。它能帮你用自己的方式定义成功。
- 了解更多: 演讲者詹姆斯·鲁特(James Root)写了一本书,叫《原型效应》(The Archetype Effect),他还提到网上有个测试。你可以试试搜索“原型效应测试”(The Archetype Effect quiz),看看你可能是哪种工作类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