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苏冷战与间谍小说的全盛时代
From 🇨🇳 忽左忽右, published at 2018-03-09 16:34
间谍文学一度被视为上不得台面的商业文学。然而在20世纪,伴随着冷战的发生,涌现出了一批间谍小说大师,他们作品的深度与思想性丝毫不弱于严肃文学,他们的读者里有商界领袖、学术精英甚至大国情报头目。本期《忽左忽右》,正在进行类型小说创作的《上海书评》执行主编郑诗亮为大家带来有关间谍文学的一切。【主持】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郑诗亮,《上海书评》执行主编(豆瓣ID:PomBom)沙青青,上海图书馆信息咨询与研究中心竞争情报部副主任(豆瓣ID:BBpanda)[04:00]英国为何能在在间谍小说领域占据崇高地位[05:00]吉卜林笔下的文学形象启发了“剑桥五杰”[06:50]为什么冷战题材的间谍小说人物更具深度[07:40]勒卡雷与格雷厄姆·格林的有趣对比[10:40]肯·福莱特间谍文学里的工党价值观[12:50]007系列原著在英国上流社会遭遇冷眼[13:50]间谍小说家的苦恼:受欢迎还是被认可?[15:00]英国情报机构充斥着大量左派人士[16:10]《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其实是一本职场小说[17:30]情报人员的日常工作并不神秘[18:45]詹姆斯·邦德在勒卡雷小说里成了干脏活的蓝领[22:10]冷战时代的记者作家常充当编制外的情报人员[26:30]美国国家档案馆与《信息自由法》[27:15]文化名流与情报机构互相利用、各取所需[30:30]苏联情报头子爱读勒卡雷小说[31:25]每个作家内心深处都有一个间谍梦[32:40]西方文艺作品对于对手的社会描述往往很浅薄[34:05]张爱玲、钱钟书都爱看《柏林谍影》[35:10]间谍电影的一个问题在于男主太帅[36:05]英美情报机构青睐历史学者与摩门教徒[40:10]人类学“脑后有反骨”,不被情报机构喜欢[41:00]历史研究与情报工作方法论上契合[41:40]学界特工揪出学界“鼹鼠”的经典案例[49:00]每一座“谍都”都值得诞生一部经典小说[52:10]沙青青谈自己的情报纪实作品[58:43]局势复杂的地区永远都会有情报掮客[60:10]同一阵营的不同情报机构也会互相抢条线[61:16]韩国电影倾向于夸大自身情报机关的作用[62:40]英国人在面对CIA的存在时从容很多[69:25]满铁调查部曾容纳许多左翼日本人[73:50]郑诗亮谈《春天的十七个瞬间》[76:45]苏联七八十年代的间谍文学很优秀[79:06]许多类型文学作家最好的作品都是冷战题材[80:39]福赛斯的技术流小说堪称操作指南[83:13]类型文学发达得益于大众商业社会[84:33]金·费尔比准确预言了今天的俄国领袖[86:36]间谍出身与军人出身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87:26]情报人员跳槽前往商业公司很普遍[87:59]后冷战时代的出色间谍将在码农中诞生[88:15]剿灭拉登行动背后的“码农立志传”[90:23]未来间谍文艺还有很大的延伸空间【延伸资料】《三十九级台阶》约翰·巴肯《密探》约瑟夫·康拉德《柏林谍影》约翰·勒卡雷《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约翰·勒卡雷《寒鸦行动》肯·福莱特《007全集》伊恩·弗莱明《代号D机关》柳广司《伯恩的身份》罗伯特·陆德伦《澳新内幕》约翰·根室《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尤·谢苗诺夫《伟大的经典》F.R.利维斯《古典传统》吉尔伯特·海厄特《满铁调查》《豺狼的日子》弗·福赛斯【音乐】"James Bond Theme"(John Barry & Orchestra·Dr. No·1962·United Artists Records and Liberty Records)"National Anthem Of The USSR"(The Red Army Choir·The Best Of The Red Army Choir - The Definitive Collection·2002·Silva Screen)"Piano Prelude"(Sol Kaplan·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 (Original Soundtrack)·1965·Intrada)"La Mer (El Mar)"(Julio Iglesias·En El Olympia·1976·RCA)【logo设计】杨文骥【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蜻蜓FM、 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互动方式】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
你开得起玩笑吗?关于冒犯式喜剧的一切
From 🇨🇳 忽左忽右, published at 2018-03-02 18:42
《吐槽大会》在内地的持续热播,让脱口秀中的古怪形式 roast 开始为中国大众所知,素来不苟言笑的中国人,能心平气和的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冒犯式调侃吗?本期《忽左忽右》的嘉宾邓拓普,长期研究美国流行文化,同时也是单口喜剧艺术的发烧友,从美国南部的乡村俱乐部,到纽约的电视喜剧现场,再到国内新兴的吐槽产业,他以独特的视角来审视中美两国表演者在“吐槽”一事上的风格异同,与电视人出身的杨一探讨 Insult Comedy(冒犯式喜剧)是如何在两块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上发芽。【主持】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邓拓普,美国流行文化研究者[03:45]Stand Up Comedy与脱口秀节目的区别[05:10]李诞一夜就火了![07:40]李诞不是单口喜剧演员,而是编剧[12:20]中国相声与美国单口喜剧的不同[15:50]Woody Allen是个好的单口喜剧表演者吗?[20:20]政治调侃并非单口喜剧的“初心”[25:00]踩过“红线”的单口喜剧演员[33:20]中美颁奖典礼“气场”的不同[35:00]Roast形式的缘起[40:00]为什么《吐槽大会》现在火了/中国电视脱口秀的发展[61:20]中国人是不是对笑话天然亲近?[63:50]人的喜剧能力可以后天训练吗?【延伸资料】专场喜剧中心詹姆斯·弗兰科吐槽大会 Comedy Central Roast of James Franco (2013)喜剧中心唐纳德·特朗普吐槽大会 Comedy Central Roast of Donald Trump (2011)喜剧中心查理·辛吐槽大会 Comedy Central Roast of Charlie Sheen (2011)乔治·卡林:这对你不好 George Carlin... It's Bad for Ya! (2008)路易·C·K:臭不要脸 Louis C.K.: Shameless (2007)戴夫·查贝尔:天旋地转的时代 The Age of Spin: Dave Chappelle Live at the Hollywood Palladium (2017)Dave Chappelle: The Bird Revelation (2017)Dave Chappelle: Killin' Them Softly (2000)The Dean Martin Show - Celebrity Roast: Ronald Reagan (1973)The Dean Martin Celebrity Roast: Frank Sinatra (1977)迪恩·马丁名流吐槽大会:詹姆斯·斯图尔特 Dean Martin Celebrity Roast: Jimmy Stewart (1978)吐槽大会 第二季 (2017)宋飞正传 第一季 Seinfeld Season 1 (1990)书籍How To Talk Dirty And Influence People, Lenny Bruce (1965)Born Standing Up, Steve Martin (2007)Bossypants, Tina Fey (2011)The Comedy Bible by Judy CarterPryor Convictions: And Other Life Sentences by Richard Pryor长文《“今夜”星光灿烂》,作者:老杜(@老杜找乐儿)【音乐】"浅草キッド"(北野武·Golden Best Beat Takeshi Single A-Side Collection·2015·株式会社JVC建伍胜利娱乐)【logo设计】杨文骥【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蜻蜓FM、 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互动方式】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
「昭和维新」背后的浪漫与黑暗
From 🇨🇳 忽左忽右, published at 2018-02-23 19:00
82年前的2月26日,一场罕见的大雪后,东京爆发了突如其来的兵变,史称「二·二六事件」。这场兵变的起因既复杂又单纯,结局却滑向所有参与者、旁观者均始料未及的方向。本期「忽左忽右」,沙青青为大家带来他即将上市的新书《暴走军国》,分享这场看似浸透理想主义的兵变是如何改变了日本,改变了东亚。【主持】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沙青青,上海图书馆信息咨询与研究中心竞争情报部副主任(豆瓣ID:BBpanda)[05:40]什么是“二·二六”?[12:00]“二·二六事件”前的相泽事件[16:40]皇道派背后的思想家北一辉[20:30]20世纪20年代以来日本暗杀行动层出不穷[24:00]昭和天皇为何不愿“亲政”?[29:52]“二·二六”是明治维新以来社会矛盾的总爆发[34:35]“二·二六”与军国主义的关系[37:15]青年军官脱离实际,底层士兵并不理解“昭和维新”[38:30]“二·二六事件”爆发的导火索[45:10]沙青青朗读日本小说《鹭与雪》结尾段落【推荐书目】电影《二二六》,导演:五社英雄,1989年;小说《鹭与雪》,作者:北村薰;《昭和维新之歌》,词曲:三上卓,1930年;《日本改造法案大纲》,作者:北一辉【logo设计】杨文骥【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蜻蜓FM、 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互动方式】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
书店终归是一门生意
From 🇨🇳 忽左忽右, published at 2018-02-16 15:52
去年年末,中国知识界掀起了一股关于独立书店持续凋零的热议。本期《忽左忽右》,由几位足迹遍布全球的书店爱好者,从罗德岛的小镇,到独立书店林立的纽约,从伦敦的查令十字街,到东京神田的内山书屋,分享关于淘书与独立书店经营成败的个人体验。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肖一之,布朗大学比较文学博士 沙青青,上海图书馆信息咨询与研究中心竞争情报部副主任 [01:00]肖一之在北京读书期间的淘书经验 [03:20]沙青青在上海的淘书经验 [06:40]书店是一门好生意吗? [08:05]书店“懂书”的重要 [12:50]肖一之在美国读书期间的淘书经验 [14:15]肖一之在美国求学期间的生活节奏 [20:40]肖一之眼中的美国书店 [23:35]书店的多元经营是书店的出路吗? [26:40]美国书店如何融入社区 [29:20]东京的书店怎么逛? [33:00]肖一之的伦敦书店印象 [33:55]肖一之为何对头版书情有独钟 [35:40]英国是否有手抄本? [38:30]台北二手书店印象 【音乐】 "No Surprises"(Radiohead·OK Computer·1998·Parlophone and Capitol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蜻蜓FM、 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
19世纪人如何回应科学与末日
From 🇨🇳 忽左忽右, published at 2018-02-09 18:09
Elon Musk的猎鹰重型火箭升空,让世界重温了一把阿波罗计划带来的兴奋感。本期我们来回顾一下,一个世纪前的维多利亚时代(即晚清时代),中西方知识分子和民众是如何回应现代科学乃至太空发现对生活造成的冲击感,这些回应又如何以文学的形式被记录下来。【主持】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肖一之,布朗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沙青青,上海图书馆信息咨询与研究中心竞争情报部副主任[01:00]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03:06]晚清科幻小说作家如何了解最新科技发展[04:18]早期有关“彗星撞地球”的小说[08:30]晚清科幻小说研究怎样开展[10:00]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欧洲人带来的冲击[11:25]研究的时间跨度[12:05]一战前智识阶级的状态[12:55]晚清科幻小说研究的发展历程[14:00]蒸汽朋克与维多利亚时代小说的迷人之处[19:50]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幻作家与同时代其他科幻作家的区别[24:20]维多利亚时代科幻小说在中国的影响[25:10]中国是否有蒸汽朋克小说[33:00]为什么英国的历史写作会出现彻底毁灭的意向[39:40]美国的蒸汽朋克小说[40:00]同时期日本的科幻小说及其影响【推荐书目】世界末日记;佛琳玛丽安;荡寇志;俞万春;中华书局新石头记;吴趼人;花城最后一个人;玛丽雪莱As Easy as A.B.C. ; Kipling, RudyardIn the Days of the Comet ; H. G. Wells骄傲之塔;塔奇曼;中信出版社 差分机;威廉·吉布森/布鲁斯·斯特林;新星出版社After London or Wild England ; Richard Jefferies潜水艇;伊坂幸太郎新中国未来记;梁启超比一千个太阳还亮;奥本海默冰与火之歌;乔治·R.R.马丁罗马帝国衰亡史;爱德华·吉本 【影单】彗星来的那一夜;詹姆斯·沃德 ·布柯特;2013Hugo;马丁· 斯科塞斯;2011The Circle;詹姆斯·庞索特;2 017阿薇尔与虚构世界;克里斯汀·丹米 尔斯 / 弗兰克·叶根吉;2015美国众神;201 7浪客剑心;大友启 史;2012【音乐】"The Chase"(Howard Shore·Hugo Original Score·2011·Howe Records)"Starman"(David Bowie·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1972·Trident Studios)【logo设计】杨文骥【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蜻蜓FM、 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互动方式】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
美国媒体如何续命
From 🇨🇳 忽左忽右, published at 2018-02-02 18:41
无论东方西方,传统媒体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刚刚过去的一年,美国媒体业并购重组的提议四起,传统媒体业通过资本运作寻回元气。 这样的续命之道能否奏效?对于中国媒体又有何启示?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韩巍,资深媒体从业者(@韩巍在新闻别动队) 沙青青,上海图书馆信息咨询与研究中心竞争情报部副主任(豆瓣ID:BBpanda) [02:20]为什么在2017年底会有媒体行业的并购出现 [05:30]TMT在美国的兼并重组有怎样的沿革 [07:30]美国电信行业与媒体融合的商业动力 [12:50]中美媒体商业化操作的差异 [12:10]媒体与资本关系紧密是否影响独立性 [21:50]媒体的市场化是否必然走向低俗 [25:00]媒体市场化是否是媒体的出路 [25:35]美国媒体商业化模式为何未给报业带来太多影响 [31:55]家庭娱乐习惯在延缓传统电子媒体的衰落 [34:50]纸媒的颓势是否不可挽回 [36:10]中国媒体如何找寻出路 [38:20]彭博“Michael Bloomberg joins 2020 US presidential race ” (BBC) [43:30]媒体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时代已经过去? [48:10]媒体转型有“中国模式”吗? 【推荐书目】 《抢滩传媒的傻子们》 《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 《被诅咒的巨头》 【影单】 007之明日帝国;罗杰·斯波蒂斯伍 德;1997 【音乐】 "World News Tonight open"(Hans Zimmer·ABC NEWS·2012·Remote Control Productions) "World News Tonight close"(Hans Zimmer·ABC NEWS·2012·Remote Control Productions) 您可以通过 网易云音乐 、 Spotify 搜索「忽左忽右BGM」,获得节目完整歌单。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 「苹果播客」、Spotify或 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 喜马拉雅FM、 蜻蜓FM、 荔枝FM、 网易云音乐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
2月3日起 《忽左忽右》
From 🇨🇳 忽左忽右, published at 2018-01-28 18:31
《忽左忽右》将于2018年2月3日上线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音乐】 您可以通过网易云音乐、Spotify搜索「忽左忽右BGM」,获得节目完整歌单。 打开网易云、 打开Spotify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蜻蜓FM、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