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自贸区:为什么谈了20多年还没谈成?
核心思想一句话
- “中日韩自贸区”这个想法在20多年前听起来超棒,但现在却很难实现,因为这三个国家从以前的“好搭档”变成了“竞争对手”,而且他们之间还有很多历史和政治上的老矛盾,老是吵架。
主要看点
- 一个好主意: 这个计划最早在2002年就被大家提出来了,目的是让中国、日本和韩国这三个邻居做生意更轻松,花钱更少,大家一起赚大钱。
- 今非昔比: 以前,这三个国家像拼图一样,各有所长,互相能补上:中国负责把东西造出来,日本和韩国提供厉害的技术和零件。但现在呢,中国自己也能造很多酷炫的高科技产品了,比如电动车和手机,所以三国在很多领域直接成了竞争对手,抢起生意来了。
- 吵不完的架: 三国在历史课本、拜神庙(比如靖国神社)和抢地盘(领土)这些问题上一直有争端,这些吵架会严重影响大家之间的信任,导致经济合作的谈判就得停下来。
- 更复杂的“朋友圈”: 日本和韩国是美国的好哥们儿(盟友),而美国和中国关系又有点紧张,这让三国合作变得有点尴尬和复杂。另外,三国已经加入了RCEP这个“超大朋友圈”贸易协议,所以再单独建个“小群”的难度就更大了。
- 有趣的事实和关键数字:
- 事实: 中日韩自贸区的想法,在2002年就被提出来了,都过了20多年了,是不是很久很久?
- 事实: 最近十年,韩国汽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10%左右,直接跌到连2%都不到。
- 事实: 中国的造船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从2002年的约5%,一下子涨到了现在的将近70%,把日本和韩国远远甩在了后面。
重要引言解读
- 引言: > “[中日韩自贸区]现阶段仍是一个连保持讨论都需要加快的东西。”
- 它的意思是: 这件事的进展实在太慢了,慢到连“大家坐下来接着聊”这事儿都得赶紧催着点儿才行。简单说,这事儿就像一辆车,一直挂在空挡,基本没往前开。
为什么重要: 这句话告诉你一个大实话——虽然最近三国官员又开会了,但离真正搞定还差得十万八千里呢。这表明目前的进展更多是做做样子,不是真刀真枪地干。
引言:
“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
- 它的意思是: 面对各种复杂的外部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稳住别慌,相信自己,然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把我们自己的国家建设好上面。
- 为什么重要: 这是播客里的大佬最后想告诉咱们一个最重要的道理。与其为了这个可能永远也搞不定的国际协议瞎操心,不如把劲儿都使在自己身上,让自己变得更强。这样就算这个自贸区最后没搞成,我们也能站稳脚跟,不吃亏。
主要论点 (为什么)
- 首先,作者认为时代变了。20年前,全世界都想着一起做生意,不设门槛(全球化和自由贸易);而现在,美国带头开始保护自己的东西,不让别人随便进来(贸易保护),整个大环境对建立新的自贸区并不太友好。
- 其次,他用大量数据证明,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关系已经从“互相帮忙”变成了“互相竞争”。中国的科技和制造业飞速发展,现在在很多高端领域直接和日韩“抢饭碗”。
- 最后,他指出,三国之间很久很久以前就埋下的历史、领土和安全矛盾,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样,随时会一下子就把大家之间的信任给炸没了,让深入的经济合作变得几乎不可能。
引人思考的问题
- 问: 既然三个国家打得这么厉害,矛盾又这么多,为什么还要坐在一起聊自贸区呢?
答: 播客里提到,就算谈不成,大家能坐下来聊聊也挺重要的。这至少表明大家还有合作的意愿,可以帮助别让小矛盾变成大冲突,不让关系变得更糟。而且,最近美国开始对全世界收更多的税(加关税),这给了三国一个共同的槽点,促使他们觉得还是得坐下来聊聊。
问: 播客里说中国和韩国在2015年就已经签了个自贸协议了,那为什么还解决不了问题?
- 答: 文中解释说,中韩自贸协议是在当时两国经济关系还像拼图一样,互相能补上的时候签的。现在,两国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一个“中日韩”自贸区必须把日本也加进来,这就让问题一下就复杂了好几倍。要想让这个新的三方协议有价值,它必须比现在有的协议更开放,门槛更低(比如超过95%的商品都不收税),而这恰恰是三国都很难做到的,因为大家都想保护自己那些比较弱的产业(比如农业)。
为什么这很重要 & 接下来呢
- 为什么你应该关心: 中国、日本、韩国是我们最重要的邻居,也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经济大国。他们关系好不好,直接影响到整个亚洲稳不稳定,发展得好不好,也关系到我们平时买的很多东西(比如手机、汽车、化妆品)贵不贵。了解他们之间的合作与矛盾,能帮你更好地看懂国际新闻,是不是很酷?
- 了解更多: 如果你对这种国家之间怎么“抢生意”的经济竞争感兴趣,可以去B站或者YouTube上搜搜看一些关于“中国电动汽车崛起”的视频。看看像比亚迪这样的中国品牌是怎么在全世界跟丰田(日本)和现代(韩国)这些老牌汽车巨头“打擂台”的,你就会对文中所说的“从互补到竞争”有更直观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