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9 从「打倒学阀」到耆绅退场:北伐战争前后的江苏政潮

419 从「打倒学阀」到耆绅退场:北伐战争前后的江苏政潮

From 🇨🇳 忽左忽右, published at 2025-07-18 09:57

Audio: 419 从「打倒学阀」到耆绅退场:北伐战争前后的江苏政潮

民国时期的“学阀”和江苏那些事儿

  1. 最核心的一句话

    • “学阀”这个词啊,在民国那时候,其实是搞革命的那些党派,为了跟当时主张“好好读书就能救国”的江苏教育界牛人们抢着拉拢年轻学生,故意给他们贴上的一个“政治标签”。
  2. 几个有意思的重点

    • “学阀”怎么来的: 这个词最早是从日本传过来的,本来是说那些很有名气、很有影响力的学者。但到了1920年代,国民党和共产党为了搞革命,就把这个帽子扣到了江苏省教育会的领袖黄炎培他们头上,因为这些人不希望学生去搞政治运动。
    • 江苏教育会到底有多牛: 这个组织可不是光管教育那么简单,它由张謇、黄炎培这些社会上的大人物领导,在当时的江苏省权力大得不得了。他们主张“江苏人管江苏事”(苏人治苏),甚至能跟管军队的军阀们平起平坐,一起管理省里的事儿呢。
    • 两种“爱国”方式打架了: 江苏教育会提倡一种“饭碗教育”,意思是学生只要好好读书、学好一门本事,将来能养活自己、贡献社会,这就是爱国。但这跟革命党派主张的“上街游行、反抗军阀和帝国主义”那种爱国方式完全不一样!所以两边就为了争夺年轻人,打起了“抢人大战”。
    • 从历史看“散装江苏”: 我们今天老是开玩笑说江苏“内斗”、“散装”(就是不团结的意思),但播客里专家说,在民国刚开始那会儿,江苏人“我们是江苏人”这种省份认同感特别强,他们特别团结地坚持“江苏人管江苏事”这个原则,跟咱们现在想的完全不一样。

    小秘密和关键数字:

    • 你知道吗: 当时江苏的那些牛人(精英们)和管江苏的军阀(直系军阀)达成了一种“联合政府”的默契,叫做“军民分治”——军阀管军事,我们本地人管民政和财政。
    • 你知道吗: 江苏教育会的影响力大到什么程度呢?1925年,连北京政府和南方的国民党都联手,对江苏的教育系统进行了一次大“清洗”,撤换了教育厅里一大半的职员!
  3. 那些酷酷的话是啥意思?

  • Quote: "> 军民分治是民国根本百年千年之法。"

    • 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江苏当时的大人物张謇说的,他想表达的是:“军队的权力和地方政府的权力分开,是保证国家能长长久久、稳稳当当运行一百年甚至一千年最根本的方法。”
    • 为什么重要: 这句话直接说出了当时江苏那些牛人心里最重要的想法。他们不希望军阀啥都管,而是想通过合作,把军阀的权力只管打仗的事儿,而把省里的行政、财政大权紧紧地抓在自己手里。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政治策略,也是他们敢跟军阀叫板的底气!
  • Quote: "> 学生们你们不要去关心那些通过罢工、罢课来去爱国,你们的爱国就是读书就是爱国。做好你的职业,你就是爱国。"

    • 什么意思: 这是播客里总结的江苏教育会最核心的想法。他们觉得,对学生来说,真正的爱国不是上街搞革命,而是安安心心学知识,将来用自己的专业本领来建设国家。
    • 为什么重要: 这句话直接揭示了当时两种思想的激烈冲突。在搞革命的人看来,这种想法会让年轻人变得“不关心政治”,从而让革命的力量变弱。所以,他们必须把提倡这种思想的人骂成“学阀”,才能争取到学生们的支持。
  1. 这事儿是怎么回事?

    1. 首先,专家指出,“学阀”这个词之所以火起来,是因为一场政治斗争。1920年代,搞革命的党派(国民党和共产党)需要发动学生去参加反抗帝国主义和军阀的运动。
    2. 但是,当时管着江苏教育的一帮牛人(以黄炎培为代表)却提倡“职业教育”(就是学门手艺好找工作),希望学生离政治远点,专心读书。
    3. 这种想法直接妨碍了他们发动革命。为了抢夺话语权(就是谁说了算)和年轻人的支持,革命派就把这些教育界的牛人说成是只顾自己、压制学生爱国热情的“学阀”。
    4. 所以,“打倒学阀”就成了一个喊得震天响的口号,一个特别好用的政治武器,用来打击他们的对手,为革命扫清思想上的阻碍。
  2. 考考你

    • Q: 为什么当时江苏的这些读书人(就是当时很有地位的“世绅”)权力这么大?
    • A: 播客里提到,这跟江苏很久很久的历史传统有关。这些“世绅”不光有文化、有钱,还特别会组织起来。他们通过成立“江苏省教育会”这样的团体,不光控制了教育,还深度参与到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股特别厉害的地方势力,连军阀都得给他们几分面子。

    • Q: 那么,搞革命的党派把他们叫做“学阀”公平吗?

    • A: 播客的专家认为,这更像是一种政治上的攻击手段。虽然这些人确实有很大的权力,但“学阀”这个词带着很强的贬义,把他们塑造成了反动、专制的坏形象。这其实是革命时期为了发动群众、打击对手的一种宣传手段,而不是一个公平的评价。

    • Q: 那些学生们自己是怎么想的?他们真的都想去闹革命吗?

    • A: 播客里说,情况挺复杂的。很多学生确实非常有爱国热情,加上当时找工作很难,革命给了他们一个努力的方向。但也有很多学生,就像我们今天大多数人一样,更关心自己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所以,黄炎培他们那套“好好读书就是爱国”的说法,在当时其实也挺有市场的,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受欢迎呢。
  3. 这事儿为啥这么重要? & 接下来还能看点啥?

    • 为什么你应该关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历史不光是打打杀杀,也是一场关于“思想”和“话语权”(就是谁说了算)的战争。了解“学阀”这个词背后的故事,能帮我们看明白,一个简单的标签是怎么在政治斗争里被当成武器来用的。同时,它也让我们看到了100年前,不同的人群为了中国的未来,提出了多少种不一样的解决方案,特别酷!
    • 想多了解点? 可以去看看电影《建党伟业》,里面特别生动地展现了那个年代学生运动、各种思想互相碰撞的场景。或者,你也可以在网上搜一下“张謇”或“黄炎培”的故事,看看这些被叫做“学阀”的那些人,到底还做了哪些有意思的事儿。

Summaries in other languages: